“彩霞朝夕照,飞马渡垂危;医药卓双艺,师贤对晚晖。”这是曾经在我院中风科住院康复后的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著名诗人熊涟滨老先生送给我的一首五绝藏头诗,诗中每一句的开头一字都暗含了我的名字和职业。是的,虽然我现在的职务是神经内科主任,但我最基本的还是一名医生。任何职务都只能代表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但医生这个神圣的称谓却将贯穿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所以从一开始从事这个职业起,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做一个德技双馨的医生。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技术始终是我们手中罪不可或缺的武器,这个武器不仅能让年轻生涩的医生走向成熟,更能为广大的患者解决最实际的需求,但技术往往又是最难掌握的。所以在我从医的十多年时间中,学习始终是我不变的生活习惯。在平时的工作中碰到任何问题我都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寻找答案,甚至是向刚刚才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医生们询问,以为他们的老师都是各大医学高校中的专家教授,也许我们基层医生碰到的少见问题在他们却是司空见惯的,从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就能获知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想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中医院在神经内科方面的发展相对薄弱,所以我向院领导主动请缨到长沙的湘雅医院进修神经内科,以期在这个方面能有所突破。学成归来,我又意识到在脑中风康复这方面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的针灸却是有着确切疗效和独特康复手段。在医院领导的鼓励下,我向医院提出了引进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开创的最新针灸技术——“脑神开窍”针法的方案。在取得医院领导的认可下,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医院在湘潭市范围内成立了首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风病房,组建了中风科,我便挑起了中医院神经内科创建发展的大梁。我们科成立了一年内。其住院床位使用率就达到106%,治疗好转率达98%,并吸收了大量来自双峰,娄底,韶山的区域外病人。为众多中风患者带来了福音,今年3月份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到我校考察中发现,我们科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树立了品牌服务。将其经验介绍给省内同行,娄底市中医院,仅寿县中医院等多方省内。
虽然在不断的钻研和摸索中我的医疗技术有了不断的提高,但我深知在这个知识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新的医疗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现有的成果,我们就会落后,所以和上级医院乃至全国同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去年四月份,一位颅内动脉脑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重病人送到中医院神经内科治疗,我带领科内医生实施紧急抢救后,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为了让患者生命更多一份可靠的保障,我专程从长沙请来了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许宏伟教授为这位病人会诊。许教授会诊后认为我们队患者各方面的治疗措施均已到位,与国内目前最新相关治疗方案基本相同。这种肯定让我更坚信学习和交流的必要性,只有保持与外界的沟通,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除了技术,更重要的还有医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无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作为一个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 《大医精诚》中所倡导的始终是我恪守的准则,在现在来说就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对待患者不但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宽容之心。我经常告诉我们的医务人员,“神经内科的很多患者病情较重,尤其是一些长期瘫痪在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心情难过烦躁可向而知,脾气急躁骂人也是情有可原。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可能以正常的礼貌标准去要求他们,只要我们理解了病人的痛苦,始终以微笑和耐心面对他们,至少化解他们心中少许的烦躁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了”。前不久有一位年纪不大的女患者因脑出血而留下偏瘫、失语的后遗症,由于遭受打击太大,她经常歇斯底里地打骂旁人。一次我为她做检查时她突然大吵大闹,抓起我的手狠狠咬了一口。虽然疼痛,但我还是制止了患者家属强行拉开她的举动。我放柔声音安抚她,告诉她不会放弃对她的治疗,并嘱咐医务人员和家属多鼓励她,开导她,减轻她的心理负担,帮助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后来患者慢慢地不再抗拒我,开始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到出院时,她艰难地说出“谢谢”两字时,我们无不为她的康复欢欣鼓舞,同时也为自己的坚持换来的收获感动不已,因为病人的感谢就是对我们医疗工作的最好褒奖。
这些年来,我没时间陪父母逛一次街,没时间给老公做一顿早餐,没时间带儿子去逛过一次公园。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我不算一个合格者,因为我把时间都用在了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心声上了,但我不后悔。医生是我一生的职业,既然选择了行医,就选择了与疾病和忙碌同行。只要有一位患者,就要为这位患者服好务,治好病,这就是我愿意穷我毕生精力努力追求的最朴素的目标,也与各位同行共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