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湖南省农村示范中医医院
公众号
订阅号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药文化科普 > 药膳食疗

进补膏方忌“千人一方” 秋冬进补膏方正当时

 

 

 

 

秋冬是收获的重要季节,人体为适应外界渐冷的气候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机能增强,食欲旺盛,体内高热量食品需求增多,容易吸收,并把营养藏于体内,同时代谢降低,消耗减少。长期以来,人们就讲究“冬令进补”,这时内服滋补膏方,可以强壮身体,在民间也有“冬令一进补,春天可打虎”的说法。

医院治未病科李艳医师介绍,在中医理论里,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它是在大型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


 

各类人群都适用膏方

膏方并非病患独享,各类人群都可以服用一定的膏方。

对病患来说,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可以在这一时节进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

而在普通人群中,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可以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易出现头晕目眩、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减退等,进补膏方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此外,当前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不少年轻人因精力透支,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亚健康状态,因此,年轻人也可以服用相应的膏方,以恢复状态。

 

 

选方用药应因人而异






膏方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最近几年。所以我们在购买膏方前应该先了解自己的体质,有针对的购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据了解,现在有些上了年纪的市民为了省钱,不去医院请医生搭脉,而是自己在药店购买阿胶、固元膏、鹿角胶、龟甲胶等服用。而一些年轻人则在网上寻“方”,试图自己熬制膏方。甚至有人在家中熬制膏方出售,还触犯了法律。

服用膏方应根据病证需要,辨证立方,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一个膏方全家人服用是不科学的,人的体质因年龄、性别、生活境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等不同而各有差异,所以要“量体裁衣”,不能“千人一方”。下面就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中医九种体质吧!

 

 

 
了解中医九种体质

 

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实际上人的体质是与生俱来的,禀着父母的精血,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体质,实际上就是天生的。在后天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结构、功能和代谢上的个体特殊性。


体质的因素在发病学上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体质的特异性决定了对致病因素或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比如说气虚体质的人就容易感冒,阳虚体质略为感受风寒就会腹泻。第二,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比如说患者是阳热体质,就算偶感风寒,很快就会入里化热。

中医九种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平和体质一般不需调理。膏方主要是用于慢性病和虚弱病的患者,平和体质什么药都不用吃的。


阴虚体质用四个字来形容,瘦、干、热、急,身体处于缺水状态,所以需要滋阴补精方药,配置膏方进行服用。如果是肺阴不足的话,我们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百合和沙参;心阴不足,烦燥、心悸、失眠,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酸枣仁、柏子仁、麦冬等等。补胃阴可以用石斛、黄精、玉竹。补肾阴的话,可以用熟地、龟胶、枸杞子。


阳虚体质,可以用冷、萎、松、静这四个字来描述,就是怕冷,精神萎靡不振,阳痿,平时比较松泄,肌肉无力,宜静不宜动。可以采用精瑞顺气丸、六味地黄丸等滋补。


血瘀体质主要是以长斑为特点,面色灰暗,有瘀点、瘀斑,周身疼痛,痛处固定,出现烦燥症状。膏方服用过程中可以采用活血和营方药,比如说血府逐瘀汤,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不同的活血方药。


痰湿体质特征是体质胖,随着目前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痰湿体质的人是越来越多。特点就是痰多、肢体沉重、大便黏沉、口黏,看起来十分沉稳,其实是形体的怠慢,可以采用祛痰化湿的药,比如说苍术、荷叶、山楂、冬瓜皮、海藻、黄芪。尤其是在岭南工作的,都有这种体会,南方这种体质非常多。


气虚体质特点是气短、易感冒、爱出汗、怕风怕冷。在益气生血方药中选补中益气汤。


特禀体质就是过敏体质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九零后、零零后这些孩子过敏体质特别多,可能是现在孩子天生缺少跟大自然的接触。过去孩子从小野地里乱爬,现在孩子天天家里不出门,对大自然的动物、物质、气侯接触的少,容易导致过敏体质。



在选用膏方前,服用者应向医生详细说明自身健康状况,便于医生辨证施治。如果不问虚实,不论辨证,盲目进补,就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

 

 

 
来源:未知 作者:湘乡市中医院 2016-11-16 11:11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